专栏信保:牌照的价值信保系列谈之十三银保信贷增信信用险

从监管环境看,P2P市场出清、大幅提高互联网小贷注册和运营门槛、限制联合贷款比例、要求区域性银行回归服务本地,限制并压缩部分银行的线上贷款规模以及《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大幅压缩了银行、P2P、网络小贷和保理等7类地方金融组织的全国性、线上现金贷市场的资金供给,变相为消费金融公司、信托等全国性放贷资质牌照提供了结构性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全国性信保牌照提供了难得发展机遇。

作为保险牌照的价值

信保业务的本质是为信用(现实操作中更多的是为借贷信用)提供保险和保证,作为保险险种,其核心价值有三:

一是风险分散承担,即具有同类风险的组织和个人通过承担一小部分的固定费用,实现风险损失在整体范围的分散与熨平。

二是风险转移和损失补偿。对被保险人来说,在保单生成一刻起,即实现了约定风险的对外转移,未来或有风险引发的损失也由保险公司承担,从微观角度看有效保证了被保险人生产或生活的正常持续,从宏观角度看保证了社会生产生活稳定。

三是风险规避与管理。具体是指保险公司在保单生成后通过专业经验与主动管理风险,可以提高保险义务人的行为安全性,减少风险发生几率,降低风险损失程度。

作为类信贷牌照的价值

上篇文章中有一个重要观点:我国线上信贷的发展历程,是银行账户开立、资金汇划、放贷、增信、理财等领域监管放开,专营机构不断创新形成单独市场领域的历程,同时也是银行或被动、或主动将相关功能进行模块化输出的过程。正是由于引入了这些专营机构的创新和竞争,通过推动细分市场发展变革进而带动了我国银行业甚至金融业的整体发展。

信保牌照同样参与了上述过程,在银行增信功能分化形成的细化市场中扮演着补充者甚至是竞争者的角色。增信市场中,有同样属性的金融牌照除了银行,还有信托、融资担保、信保。

未来,信保牌照有望成为重要参与方:在“回归本质”的金融大监管环境下,信托的通道和增信业务遭到压缩,逐渐回归至少量合格投资人的资金“汇集+发放”功能;融资担保行业中占机构数和担保额绝大多数的地方性融资担保公司经营范围严格限制至所属区域。

而信保行业,随着《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融资性信保业务保前管理操作指引》、《融资性信保业务保后管理操作指引》等办法的陆续出台,发展赛道进一步划清,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可期。

保险与信贷的互补作用

刘鹤副总理在《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一书中曾指出:信用是将未来消费提前到即期,从而扩大消费需求的有效手段,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一定消费规模,实现与生产规模平衡的方式。……如果运用得当,可起到加速发展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我国的保险业渗透率远低于西方国家水平,信贷在保险销售中占比更低。如果能提供信用的购买方式,进一步降低大众保险消费门槛,则有利于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我国金融普惠、保险普惠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相比于保险销售场景,信贷的需求刚性更强,与客户交互频次更高,可带来更高的客户使用粘性。

另一方面,为了享受保险权益,在排除骗保情况下,投保人或借款人在投保时倾向如实反映自身情况,以享受足额的保险权益。据此,保险可为信贷提供较为客观的客户信息,尤其是资产情况等软信息,避免了借款人道德风险。以农业种养殖客户保贷联动为例,种养殖客户在投保时,客户不会主动多报种植面积或养殖数量,保险公司也会进行现场核实,以此为依据的经营贷款可以避免客户虚报信息从而产生过度授信问题。

保险的核心价值是利用“大数法则”等保险特有的风险管理方式对“海量、分散及小额”的信用贷款进行“风险集合”,将不确定的风险成本化解为确定性的小额风险成本,实现违约、逾期率可预测,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风险的不确定性。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化手段,在商业可持续前提下放大了融资杠杆和资金放贷倍数。因此,保险的加入进一步放大了有效资金供给,对缓解信贷资金供需不平衡、融资难等问题发挥了积极的正面作用。

通过多年实践,银行信贷和信用保证保险的互补作用,尤其在减少贫困、降低风险、提增普惠方面的溢出效果已被普遍验证。在三农金融领域,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逐步探索并建立农业保险和涉农信贷的双方联动机制,两者能否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对于我国农村金融和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换个说法,保贷协同是否顺畅是关乎三农金融和农村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必要先决条件。

信保牌照在保贷联动中承担重要纽带作用

现实中我们遗憾的发现:以发挥上述保险和信贷互补效应为基本内核的“保贷联动”的各类尝试主要还是停留在政策市场层面,商业市场环境下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保贷联动市场更是尚未形成。

原因有三:首先,保贷联动要依托保险场景才能发挥保险的真实性核验和分散风险作用,同时该险种与信贷有联动契合点,产品规模足够大。综合起来,国内符合条件的险种并不多,只限定在车险、农险、责任险、寿险、健康险等少数几个规模以上险种内(保证险和信用险本质是信贷业务,不包含在上述狭义保贷联动范围内)。

其次,银保联动涉及到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的跨领域联动,双方均要对此有深入认知,均需具备较强的合作意愿。而我国鲜有保险业和银行业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银行业和保险业长期分业经营,底层业务逻辑又存在巨大差异,双方中层以下人员交流、互动并不频繁,从而导致彼此业务不熟悉,沟通与理念偏差大,合作难度很大。

最后,为与保险场景适配,银行要单独开发信贷产品,甚至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方式对信贷逻辑和流程进行较大创新和改造,对银行专业能力和经营实力要求较高,极大限制了银保合作面。

在此过程中,保险机构的信用保证险可以发挥翻译器和转换器的重要作用。

信用保证保险本质与信贷一致,因此,合格的信保从业人员应当是保险公司中最懂信贷的人群,同时熟悉保险场景和风险特点,最有可能成为银行与传统保险之间的翻译和桥梁。

同时,信用保证保险本身具备风险防控与分担的增信职能,可承担部分或全部风险,减少银行风险暴露,大幅提高与银行合作的可行性及合作面。

由于信保机构要走在银行前面从事创新业务,信保从业人员要比银行团队更专业、更具创新性。鉴于信贷领域近几年经历重大变革,互联网对客户触达及产品形态的改变、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对风控模式的冲击,要求信保机构配备的新型信贷人才队伍要具备更宽的专业涉猎和更深的专业素养,深谙银行信贷逻辑并具备丰富产品创新经验,能够将银行的风控核心能力和产品设计运营能力复制到保险机构中。

在展业步骤方面,第一步可通过自担风险、银行单纯出资方式走通产品流程,证明市场潜力;第二步在验证完商业逻辑,培育好银行操作习惯后,慢慢转由银行承担部分或全部风险,实现信保机构的保险科技化转型。

信保牌照的独特价值:信用出表和外部增信作用

由于当前存量信保业务主要面对个人,作用表现并不突出,但对有需求的企业来说价值作用十分明显:银行依据信保保单为企业提供的贷款,占用的是保险公司在银行的同业授信,并不占用企业的对公授信,可以实现替换银行借款、变相增加企业授信的效果。

在供应链金融中,上游卖方企业对核心企业一般有固定账期应收账款,如想提前获取流动性,上游企业要么接收银行承兑并承担贴现利息和手续费,要么申请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但两种方式均需占用核心企业银行授信以及保证金,实现难度大、成本高,核心企业配合意愿差。

信用险则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由于核心企业只有配合义务,不必耗用其银行授信和保证金,合作意愿更强;卖方企业通过购买国内贸易信用险,更容易获得银行低成本资金,对与强势核心企业合作的上游中小企业作用尤其明显。从宏观层面看,国内贸易险有助于推进我国国内大循环战略决策,有利于国内信用体系尤其是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另一方面,在核心企业对下游产生的应收帐款保理场景下,银行可在国内信用险承保基础上提供应收账款买断服务,可实现核心企业应收帐款出表,优化报表,这对大型企业和上市企业非常有吸引力;即便是传统的应收账款保理,国内贸易信用险至少为核心企业腾挪出更多授信空间,变相增加了融资能力。

除贸易信用险外,保险公司经营的非融资信用险对于中小企业同样价值巨大。如对于工程类或出口类中小企业,与银行履约保函相比,工程履约保函、关税保函等履约信用险不用缴纳高额保证金,准入要求少,收费更低(一般为保额的0.5-1%),同样不占用银行授信,能够为更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增信服务,大幅降低业务成本。

信保牌照的现实价值:更高的风险容忍度

现实中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最现实的因素,最朴素的常识。实操中,由于银行的风险偏好普遍保守,其对信贷风险的容忍度很低,对相关责任人的事后责任追究十分严格,这从根本上限制了银行信贷的普惠性。

信保牌照的大规模发展有望从根本上缓解普惠金融发展难题:保险天然包含用赔付进行风险补偿的职能,对风险容忍度高,理赔司空见惯,对综合赔付率的控制是核心指标。现实中我们发现,很多财险险种的综合赔付率达到99%。

这令我想起了一则旧闻。淮海战役时,我党发动了543万名民工支持前线,成为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我党是如何获得如此多民众的支持?有人说是依靠先进的马列主义思想,有人说是因为我党强大的宣传与动员能力,还有人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良好的军纪。其实,根本的原因是非常朴实的——由于我党在山东地区成功实施了土地改革,令广大农民的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核心问题是信贷机构业务收益及风险容忍与小微企业经营风险的极度不匹配,这需要容忍更高的风险收益以及容忍机制以抵消风险带来的损失,在这方面,信保牌照拥有先天优势,这同样是笔者长期看好信保行业的重要原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零壹财经立场。

《陆家嘴》杂志封面专题:“元宇宙大爆炸”

从尼尔 •斯蒂芬森在科幻小说《雪崩》中提出元宇宙(metaverse)概念,到元宇宙成为一个科技和资本概念,将近三十年时间。元宇宙从文学和影视领域出圈,成为资本热点,当然还是“老药方”:财富效应。从文学概念到财富效应,也不可能是一时兴起。科技发展到今日,从硬件到软件,从技术到内容的积累和创新,元宇宙才有了爆炸的能量。《陆家嘴》杂志总第96期封面专题“元宇宙大爆炸”,从技术、产业、应用、游戏等多角度小规模呈现这爆炸时刻的状态,也简要追溯了元宇宙在科幻文学和影视中的幻影与预言。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中华财险前两大险种盈利承压今年发力非车而除了信用保证险、农险赔付较多外,中华财险短期人身险2019年赔付支出40.58亿元,较2018年赔付增加11.09亿元,同比增加37.61%;同时,其责任保险赔付金额也较去年增加1.81亿元,2019年赔付10.05亿元,同比增加21.97%;而企业财产险种则较去年赔付金额有所减少,从2018年的6.90亿元下降到2019年的5.81亿元,同比减少15.80%。 jvzquC41o0imu7hp1fkucrq16;:1;=
1.中华联合财险营业利润亏损,踩雷P2P信用保证保险业务被处罚近期的一张监管罚单或能解释该公司信用保证险收入状况。4月17日,中华联合财险收到监管罚单,其上海分公司信用保证保险新业务被暂停两年。而这又与其过去涉足P2P保证保险业务有关。 罚单内容称,2019年5月以来,中华联合财险保证保险投诉集中爆发。经查,中华财险上海分公司在承保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信用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中jvzquC41kpyvtjseg0nfz~s0eqs04972/2:.4A442379;>:;0jznn
2.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信用保证险是以信用风险为保险标的保险,它实际上是由保证人为信用关系中的被保证人提供信用担保的一类保险业务。信用保证保险的标的是合同双方权利人和义务人约定的经济信用。按照投保人的不同,信用保证保险又可分为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两种类型。信用保证保险有哪些特征 1、信用保证保险承保的是一种信用风险。 保证保险,信用保险,信用风 jvzquC41yy}/uqjpnctccx3eqo5{jrxjk1zprrhu15>94>:
3.信保业务“风口”变“雷区”承保亏损激增龙头险企加速出清实际上,早在监管下发上述指引之前,部分龙头险企信保业务已出现大幅收缩。数据显示,中国人保去年前三季度信用保证险保费收入达52亿元,同比大幅下滑71.2%。对信保业务的亏损和收缩,人保财险副总裁沈东此前称,信保业务的亏损主要来自融资类信保业务亏损。 信保风险余波未平 jvzquC41hktbplj0gcyuoxsg{0ipo8f142822:6639=52>>5334ivvq
4.银行风险管理论文汇总十篇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中外银行成功案例带来的启迪 (一)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是有效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外资银行大多具备独立的内部监督机制,其内部监督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实行垂直管理。分支机构的内部监督部门往往与本级机构相互独立,或者在分支机构不设内部监督部门,内部监督的职责jvzquC41yy}/z~jujw4dqv3ep1nbq€jp15=86>3jvor
5.信用保证保险|中银保险信用保证险是指权利人向保险人投保债务人的信用风险的一种保险,是一项企业用于风险管理的保险产品。其主要功能是保障企业应收帐款的安全。其原理是把债务人的保证责任转移给保险人,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其义务时,由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 险种分类: 国内贸易信用保险 企贷保(C)-企业担保贷款保证保险 中银jvzquC41yy}/dxh0ep5cqlnpu1ijunwxkek0er91
6.财险三巨头龙蛇演义:2021车险承保利润破百亿,非车巨亏20亿另一方面,继续保持承保盈利水平较好的非融资性信用保证险业务,盈利性较好的非融资性信用保证险业务规模同比增长31.0%。 平安产险对信保业务虽然也受伤颇深,但相对乐观,依旧保持了“老三家”中信保业务最大的规模。 其给出的观点是: 得益于国内经济复苏、平安产险风险筛选能力的进一步加强和客群结构的优化,平安产险保证jvzquC41pg}t0qjzwp4dqv44248.2=2251817?:48;7/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