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险企最新披露的月度保费数据又让投资者失望了。
4家上市险企10月份寿险保费数据,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增速表现都不佳,原因何在?在险企人士看来,同比微幅正增长,源于今年寿险业“供需两弱”,保费增速持续低迷;环比增速大幅下滑,源于历年四季度是寿险业保费淡季,且险企往往从10月、11月开始将工作重心转向来年的“开门红”,导致10月份保费环比数据普遍大幅下滑。寿险公司的“开门红”类似电商平台的“双十一”,时间跨度为历年十月份至来年春节前夕,这期间险企除加大增员推新力度外,还会将部分今年取得的保费收入计入来年1月份的保费收入。
10月份保费增速依旧低迷
对比前三季度的保费增速,上市险企的寿险保费增速在10月份延续今年以来的低迷态势,诸多关键增长指标未出现明显向好迹象。
寿险业或已驶入下行周期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教授、保险系主任郭振华认为,诸多数据显示,我国寿险业早在2018年开始就步入了衰退期,到现在已经走入低谷。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过去3年寿险个险标准保费、新单期交保费大幅减少,这不仅意味着寿险新业务价值的下降和未来利润水平的下滑,还意味着行业无法通过期交新单产生与之前相同规模的佣金和业务管理费。佣金大幅减少必然导致代理人队伍收入水平大幅下滑和人员流失,也可能导致这些流失人员加入退保“黑产”来非法渔利;业务管理费降低,则可能导致公司内部开支紧缩和内勤人员收入水平降低,甚至出现越来越多的分支机构和内勤人员被裁撤的现象。
太平人寿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严智康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认为,中国寿险业已历经30年持续开发,2019年人均寿险保单持有量为0.8份,到目前重疾险保单有4亿份、百万医疗险保单2亿份、惠民保保单9000万份,市场刚需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享受第一张保单的需求侧红利时代已基本终结。
开门红能拯救保险股吗?
从长远发展看,保险板块走出低谷的核心驱动力来自哪里?寿险公司大力推行的“开门红”对保费收入影响几何?
历年第四季度,寿险公司便开始从人力、产品等诸多方面备战来年“开门红”。由于险企投入大量精力备战来年“开门红”,当年10月份保费环比增速往往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例如,2020年和2019年,5家上市险企的10月份保费环比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滑。由于险企对“开门红”颇为重视,“开门红”期间的保费往往在险企全年保费中占比较大,个别险企第一季度的保费甚至能占全年的50%。
业内人士认为,抛开“开门红”对寿险业的短期刺激效应,上市险企唯有加速推进寿险改革、尽快化解供需错配矛盾,方有可能在低谷期摆脱业绩与股价持续下跌的泥潭。
严智康认为,实现寿险业转型发展,要有效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要调优存量、做优增量。调优存量才能提升发展质态,做优增量才能积聚转型发展势能。现阶段保险业增长有三大特征:一是保费增长从“新单拉动”转向“续期拉动”;二是利润增长从“向规模增长要效益”转向“向存量管理要效益”;三是客户经营从“拓展增量”到“深挖存量”。基于此,保险业转型要增量与存量并举。一是人力层面,存量亟待提质,增量重在保质;二是产品和服务层面,要加快存量优化,聚焦增量创新;三是机构布局层面,要合理优化存量,按需发展增量。
(原标题:4家上市险企10月份寿险保费环比骤降45% 业务重心转向2022年“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