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医疗险作为基本医保的重要补充,肩负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使命。而DRG医改抑制过度医疗使得消费者住院治疗的费用有所下滑,使得被保险人相对更难突破免赔额限制,对商业医疗险造成极大影响。不过,在诸多因素影响下,我国商业医疗险行业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并且DRG改革更多的是倒逼险企加快产品迭代,如降低免赔额、强化外购药保障等。
1、商业医疗险肩负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使命
商业医疗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商业重疾险的对比
类别
基本医疗保险
商业医疗险
商业重疾险
保障范围
广覆盖,保障基本医疗需求,涵盖常见疾病和部分重大疾病的住院、门诊等费用
主要补充基本医疗保险的不足,涵盖基本医保目录外的医疗费用、高端医疗服务等
专注于重大疾病,如癌症、心脏病、中风等,部分产品还涵盖轻症疾病和特定疾病
保障程度
保障水平相对较低,以满足基本医疗需求为主,报销比例有限
保障程度较高,可根据个人需求选择更加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服务
用于补偿重大疾病造成的收入损失
保障期限
通常为一年期,每年续保
以一年期为主,部分产品有长期保障
有短期、长期和终身保障等多种选择
目标客户
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强制参保
面向追求高品质医疗保障的人群
面向有重大疾病保障需求的人
保费支付
由个人和单位共同缴纳,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保费较高,需个人全额支付,但可选择不同的缴费方式
保费因保额和保障范围而异,可一次性支付或分期支付
健康告知
通常较为宽松,主要针对一些重大疾病或既往症进行询问,一般不会对参保人进行严格的健康评估
健康告知相对严格,需要对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详细询问,包括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部分产品可能需要体检报告
健康告知较为严格,尤其是对于重大疾病的相关风险因素,如家族病史、生活习惯等,部分产品提供智能核保或人工核保
增值服务
增值服务相对较少,主要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部分地区可能提供一些基础的健康管理服务
增值服务较为丰富,包括但不限于就医绿色通道、专家预约、医疗费用垫付、康复指导等,部分高端产品还提供海外就医协助
增值服务较为多样,除了常见的就医绿色通道、专家预约等,还可能提供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心理咨询服务等
赔付方式
按照医保目录和报销比例进行报销
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可报销医保目录外的费用,部分产品可提供直赔服务
确诊符合合同约定的重大疾病,一次性给付保险金
灵活性
保障范围和报销标准相对固定,缺乏灵活性
保障范围和保费可根据个人需求灵活选择
保障范围、保费支付、保额等可根据个人需求定制
从业务类型来看,我国商业医疗险主要分为G端政府业务、B端企业业务、C端个人业务三类。其中,G端业务主要包括政府交由保险公司经办、承办的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受到较大的政策因素影响;B端业务主要是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雇主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C端业务则主要针对个人,涉及产品包括惠民保、百万医疗、中端医疗、高端医疗等。从公司类型来看,目前国内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都有涉及商业医疗险业务,但受监管限制,财险公司只能经营1年期及以下的短期医疗险,保费占比估计不足一半。
商业医疗险产品对比
类别
惠民保
百万医疗险
中端医疗险
高端医疗险
保费价格
100-200元左右
300-2000元左右
2000-10000元左右
10000元以上
年度保额
100-300万左右
200-400万左右
400-800万左右
600-2500万左右
免赔额
1-2万左右
1万左右
可0免赔
可0免赔
报销范围
一般仅医保内
不限社保,含进口药、自费药,部分产品可选外购药
不限社保,含进口药、自费药、外购药
不限社保,含进口药、自费药、外购药
赔付比例
有限制
100%
100%
100%
保障内容
住院
住院
住院,可选门诊
住院,可选门诊、产科、牙科、紧急救援等
覆盖机构
定点医疗机构
中国大陆二级及以上定点公立医院普通部
中国大陆公立医院(普通/特需/国际部)+指定私立医院
全球公立、私立+昂贵医院
直赔服务
覆盖人群
非带病人群+带病人群,基本无年龄限制
非带病人群
非带病人群
非带病人群
代表产品
深圳惠民保2024
众安尊享e生2024版
MSH欣享人生2023C
MSH精选计划2024(全球保障)
0~65岁新单保费
88元/年
142-2401元/年(有社保)
5136-22439元/年(0免赔)
29926-112959元/年(0免赔)
2、基本医保制度改革催生高品质就医需求
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带来诸多新挑战,尤其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需求释放等导致医疗费用支出持续增加,依靠代际转移支付的医保基金运行风险不容忽视,2023年基本医保累计结余/医保总支出的比值已下滑至1.2,2024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收入、总支出分别为34809.95亿元、29675.92亿元。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我国医保基金当年结存预计将在2026年左右首次出现缺口,累计结存到2034年左右或将首次出现缺口。
因此,为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减少过度医疗、缓解医保潜在压力,我国自2019年起先后试点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和DIP支付方式改革(按病种分值付费),通过对疾病诊疗进行分组或折算分值,实行“打包付费”。
202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要求2024年所有统筹地区开展DRG/DIP付费改革,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促进医疗保障体系的多层次发展,引导基本医保与商业保险各司其职。此政策下,针对住院费用,医保局对医院的结算方式不再是“按治疗项目”报销,而是“一口价”的固定费用。
3、DRG医改有望解决过度医疗,但一定程度上阻碍商业医疗险行业发展
而在DRG医保结算固定情况下,控制成本可能有更多盈利,这也驱动医院主动遏制医疗过程中的不必要“高花费”,进行主动控本,如减少住院天数或减少一些“非必要”检查或药品,从而在源头上对过度医疗进行抑制。
但是,DRG医改对商业健康险行业造成极大不利影响。以百万医疗为例,百万医疗险是基于医保设计的“补充型”医疗险,主要用于报销住院费用,并且不少产品设有1万元免赔额。而DRG改革抑制过度医疗情况下,消费者住院治疗的费用有所下滑,使得被保险人相对更难突破免赔额限制。
而根据医保局统计数据,自DRG模式试点以来,我国参保人员次均住院费用呈下降趋势。具体来看,2024年,我国职工医保次均住院费用11169元,住院人次8652万人次;居民医保次均住院费用7295元,住院人次20530万人次。
这也说明国内至少有一大半的参保人员住院花费不足万元,而市面上大多数百万医疗险设置门槛“万元起付线”,或面临“无法使用”的尴尬处境。比如,中国人保的好医保标准版、中国太保蓝医保(好医好药版)、平安健康的e生保(2025版,家庭共享1万元免赔额,限同时投保的家庭单)、中国人寿的E康悦盛典版等主流产品均有1万元免赔额的赔付限制,这与DRG医改控费目标存本质冲突。
同时,医院基于控费压力,倾向于优先使用集采药或医保目录内药品,而对目录之外的创新药、原研药等有需求的患者,则需通过院外渠道自费获取,所以如果你的保险合同中没有自费外购药的保障条款,可能就会面临无法报销的问题,对商业健康险行业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4、我国商业健康险行业仍然有发展空间
不过,我国商业健康险行业仍然发展空间,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仍以百万医疗险为例):
一是,百万医疗险对于医保外自费部分的部分或全部报销、保费低、保额高,对于普通人来说负担较小,是职工医保或新农合之外的很好补充。
二是,在花费较多的“大病”保障上,百万医疗险仍然有用。
三是,自费药保障困境,未来有望改善。政策上看,DRG医改并不是“一刀切”。对于癌症、罕见病等复杂或严重疾病,国家设立了特殊申请通道,允许5%住院病例突破费用限制,为创新药使用保留空间。
四是,丙类目录即将落地,更好平衡险企与药企、患者的三方利益。我国现行医保目录仅包含甲、乙两类药品,其中甲类是临床治疗必需药,全额报销,乙类是可供选择使用的药,需部分自付,商业保险目录则主要依附于医保目录,丙类药品指的是非临床必需、价格较高的药品,通常包括保健品、进口药、新型特效药等,需要个人全额自费。
5、DRG改革倒逼险企加快产品迭代
此外,我国商业医疗险行业部分企业调整策略、推出新的更有竞争力产品,试图补上原有市场可能出现的销售下滑缺口以及降低DRG医改带来的影响。
部分商业医疗险企调整策略概况
要点
险企调整策略
降赔付门槛,增强用户获得感
中国太保的蓝医保(好医好药版)虽然仍有一般医疗&特定疾病医疗&重疾医疗1万(家庭共享)的限制,但无理赔每年免赔额递减1000元,*至5000元;平安健康的e生保(2025版)在保障相同下,免赔额有两个版本。一是,家庭共享1万免赔额,限同时投保的家庭单;另一个是免赔额5000元版本
“外购药”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宽
众安保险的尊享e生2025版、中国人保的金医保3号、中国太保的蓝医保(好医好药版)等产品,都提供了不限疾病、不限药物清单的外购药责任
推“不受DRG政策扰动”的中高端医疗险产品
平安健康险·臻高端医疗(2023版)全额报销DRG超支费用(如住院超时长、进口靶向药),支持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质子重离子治疗;泰康人寿·全球尊享医疗险允许自选医生团队(包括DRG控费名单外专家),全额报销创新疗法(如CAR-T细胞治疗);MSH·精选国际计划住院费用按实际结算(不挂钩DRG分组),支持术后康复护理(如ICU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