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患儿自确诊至身故仅3小时,无法满足“180天持续期”及“永久性功能损伤”等要求,友邦人寿认定其不符合重疾险赔付标准,仅按合同约定退还已缴纳的三年保费,总计1.38万元。
这一事件折射出重疾险条款与医学实践的潜在差异,但并非行业全貌。大童保险服务最近发布的《2024年度好赔服务报告》显示,重疾险赔款在理赔总支出中占比达 58.50%,稳居首位。这一数据与众多保险公司理赔年报相吻合,重疾险赔付金额普遍超过险企理赔总支出的半数。这不仅反映了重疾险在保险保障中的重要地位,也提示消费者应当更加重视重疾险的配置。
保险理赔到底难不难?
从消费者角度看,不少人似乎认为“投保容易理赔难” “保险理赔只有两个不赔:这也不赔,那也不赔”。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也显示,2024年保险服务投诉量为4300件,总投诉件数同比下降约7.4%。中国电子商会旗下的消费服务保障平台消费保平台发布的《保险行业投诉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保险行业投诉量达7903件,同比暴涨210.65%。
但从保险企业角度看,似乎并不存在“理赔难”问题。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保险业原保险赔付支出高达2.3万亿元,同比增长19.4%,显著高于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期5.7%的增速。其中人身险公司原保险赔付支出约1.15万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39.4%。
从赔付结构来看,披露细分险种数据的险企报告显示,重疾险依然为险企赔付大头,其与医疗险的赔付金额总体持平,并列主要赔付支出;寿险(身故、残疾等)赔付金额相比较少。同时,出现少儿理赔量显著增加、肿瘤客户存活率逐年上升的趋势。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的理赔案例中,重疾险理赔最多的案例集中在恶性肿瘤理赔,如乳腺癌、甲状腺癌、胰腺恶性肿瘤等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虽然同样在出险后,出现了不少高额理赔案例,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多数公开的案例出险原因为身故而非重疾,而出险者通常投保了两全保险、终身寿险等带有较高身故责任的保险。
一位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重疾险领域,相比恶性肿瘤确诊即赔的优势,心脑血管疾病要满足重疾赔付的条件要严苛得多。如严重脑中风后遗症要求“功能障碍持续180天”,但暴发性心肌炎、急性脑出血等疾病可能在数小时内致死,患者无法满足生存期要求。
消费者为何总是感觉“理赔难”?
种种原因之下,尽管人身险公司发布的获赔率如此之高,几乎接近100%,却仍有不少消费者吐槽“理赔难”。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系主任郭振华认为,对于少量的有过索赔经历的消费者而言,条款设计不合理、索赔资料难以准备、理赔流程繁琐、该赔不赔或少赔,是个人消费者眼中“理赔难”的原因。
对于大量的没有索赔经历的消费者而言:第一,保险理赔难主要是个人消费者基于媒体相关信息和产品特性的主观看法,而非主要基于个人索赔经验的体验性看法;第二,偏差的媒体报道和寿险产品承保风险出险概率低和保险期限长的特征,会自然导致“理赔难”或“投保容易理赔难”的判断。具体而言,1、偏差的媒体报道和信息传播会导致人们会高估“理赔难”问题;2、保险产品的承保风险的出险概率越低,个人消费者眼中的“理赔难”越严重;3、保险产品的保险期限越长,个人消费者眼中的“理赔难”越严重。
泰康人寿大健康运营部相关负责人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人身保险是一种社会补偿机制,是一种对未来不确定风险的管理。人身保险因其产品和保险责任的复杂性与客户对保险知识和保险产品的了解,存在信息的不对等,导致大家对于保险责任和理赔范围有一些偏差。但是,随着近几年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宣教的开展,大家对于保险的认知和了解也在不断地提升,这种信息的偏差也在不断的缩小。
针对重疾险这类涉及众多医学专业知识的产品,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建议,投保人应尽可能在购买前仔细阅读条款,并主动询问销售人员关于保障范围、免责条款等关键信息。此外,还可以寻求第三方专业人士的意见,如果遇到拒赔问题,首先应该与保险公司沟通解释具体情况,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如申请民事调解或提起诉讼,重要的是保存好所有相关文件和交流记录,为可能的争议解决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