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遥感信息,针对农业保险赔付优化与农户经济保障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遥感技术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基础,揭示了传统农业保险赔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遥感信息的农业保险赔付优化策略。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农户经济保障指标体系,运用实证分析模型评估了遥感信息辅助的农业保险赔付对农户经济保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遥感辅助的农业保险赔付在金额、及时性和精度方面对农户经济保障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为农业保险政策制定和农户经济保障水平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
引言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稳定发展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着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多重风险,农户经济保障问题日益凸显。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风险、保障农户收益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然而,传统的农业保险赔付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保险功能的发挥和农户的经济保障效果。在此背景下,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业保险赔付优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01遥感信息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基础
1.1 遥感技术原理与数据获取
遥感技术基于电磁辐射原理,通过传感器收集地物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实现对地物的识别、分析和监测。其核心在于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具有独特的光谱特征,如健康植被在可见光波段反射率低,在近红外波段反射率高。传感器分为光学和微波两种,分别适用于农作物监测和土壤湿度、洪水等灾害情况获取。在农业保险领域,遥感数据主要通过卫星和无人机两种方式获取。卫星遥感能提供大范围、多时相的数据,如Landsat和MODIS卫星,适用于农作物生长过程和灾害监测;无人机遥感则具有高灵活性、高分辨率和低成本优势,可快速采集高精度影像,为保险赔付提供精确的灾情评估。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农业保险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1.2 农业生产要素遥感监测
在农业保险领域,遥感技术通过其多光谱和高空间分辨率特性,结合监督和非监督分类技术,精确识别农作物种植边界和范围,并通过GIS技术准确测量种植面积,为确定保险标的提供依据。同时,利用植被指数(如NDVI、EVI、SAVI)和光谱特征分析,监测作物生长状况,并构建评估模型进行风险评估,为保险提供及时的农作物生长信息。
此外,遥感技术在灾害损失评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监测土壤湿度、植被指数、水体指数和SAR技术,快速识别旱灾、洪灾和病虫害的影响,对比灾前灾后影像,构建损失评估模型,为农业保险的精准赔付提供支持。
1.3 遥感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
在农业保险中,遥感技术的应用首先需经过严格的预处理流程,包括辐射校正以消除影像畸变、几何校正确保地物特征准确以及大气校正获取地物真实反射率。随后,通过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方法如小波变换、PCA变换和IHS变换,结合不同传感器优势,提高信息丰富度和精度。遥感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至关重要,数据挖掘技术可挖掘有价值信息,如农作物种植区域分类和生长状况关联规则;机器学习算法如SVM、RF等则用于农作物分类、灾害预测与损失评估,为保险标的确定、灾害预警和赔付提供科学依据。
02农业保险赔付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国内外农业保险赔付概况
国内外农业保险赔付具有各自特色。美国采用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涵盖多种农作物和灾害类型,赔付效率高;欧盟国家如意大利的种植险赔付率波动大,保险费率逐年增长;我国农业保险赔付金额总体上升,2024年上半年达475亿元,赔付案件数量逐年增长。不同地区赔付差异明显,如黑龙江省与浙江省的水稻保险覆盖面差异大,产粮大县赔付金额较高。这些情况反映了农业保险在国内外的发展态势及其在保障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2 传统农业保险赔付存在的问题
(1)现场勘查定损难与效率低。受复杂地形和恶劣天气影响,勘查人员难以快速准确获取受灾信息,且人工勘查过程繁琐、耗时费力。
(2)赔付精度不足。定损方法主观性强,缺乏科学量化标准,导致赔付金额与实际损失存在误差,易引发争议。
(3)数据整合与共享不足。保险公司、农业部门以及气象部门等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影响了赔付决策的科学性。
(4)赔付周期长。从报案到赔付到账的过程繁琐缓慢,严重影响了农户灾后恢复生产和经济稳定。
2.3 问题成因剖析
传统农业保险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技术手段落后、业务流程繁琐、管理体制不完善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手段上,定损依赖人工勘查和简单工具,难以应对复杂地形和恶劣天气,导致定损不及时、不准确。业务流程上,从报案到赔付环节众多,时间成本高,信息传递不畅。管理体制上,各部门间协调不足、数据共享困难,影响赔付决策。人员素质上,定损和理赔人员专业能力不一、服务水平差异,影响农户理赔体验和满意度。
03基于遥感信息的农业保险赔付优化策略
3.1 遥感辅助定损流程设计
构建基于遥感信息的定损触发机制,旨在提高定损及时性。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根据灾害类型和监测需求,选取合适的遥感影像数据,如高分辨率光学影像用于监测作物种植边界和受灾范围,微波遥感数据用于监测土壤湿度和洪水情况。
(2)利用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自动识别旱灾、洪灾、病虫害等灾害类型。当监测到植被指数低于正常范围的一定比例或土壤湿度超过一定阈值时,该系统会自动触发定损流程。然后,通过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和分类处理精确计算受灾面积,并根据植被指数变化评估受灾程度,形成标准化受灾评估报告。
(3)结合地面调查与实地验证对遥感定损结果进行补充与修正,如作物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程度等,确保定损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通过这种方式,确保遥感定损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实际受灾情况。
3.2 赔付模型构建与优化
基于遥感监测数据(如植被指数、土壤湿度、水体指数等)和历史保险赔付数据,构建一个农作物产量损失与赔付金额的定量关系模型。在预处理和整合数据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反映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受灾程度。通过将遥感指标作为输入变量,并优化赔付模型参数,提高赔付金额估算的精度和合理性。采用交叉验证、网格搜索等方法,寻找最优参数组合,增强模型对实际损失的敏感性。同时,分析不同灾害类型、种植区域、农作物品种等因素对模型的影响,并进行分类优化与细化,以提升模型的适应性,确保其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3.3 数据融合与共享机制建立
构建农业保险大数据平台,整合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农业生产数据等多源数据,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与管理。这些数据融合提供了农作物种植面积、生长状况、受灾情况、气象要素、土壤类型与肥力以及农业生产细节等全面信息,进而为农业保险提供了准确的信息支持。为促进数据高效应用,建立数据共享标准与规范,明确各部门、各机构的权利与义务,打破数据壁垒。此外,开发数据融合分析工具与接口,为保险公司、农户、监管部门等提供便捷的数据查询、分析与应用服务,提升赔付决策的科学性与透明度,增强各方对农业保险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3.4 提高赔付效率措施
利用遥感技术,保险公司能快速获取受灾信息,简化赔付流程,实现线上化、自动化操作,缩短赔付周期,确保赔付款及时到账,助力农户快速恢复生产。通过卫星和无人机遥感技术获取影像数据,智能分析系统自动处理和评估受灾情况,同时农户可通过线上理赔平台便捷提交申请,系统自动审核,提高理赔效率。例如,中国大地财险四川分公司应用“天府粮仓农业遥感卫星应用平台”优化了理赔流程。此外,建立赔付预警机制,根据遥感监测数据预估赔付风险与金额,提前做好资金和资源准备,增强应对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后能迅速高效地启动理赔程序,提升保险服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04基于遥感信息的农业保险赔付对农户经济保障的影响评估
4.1 农户经济保障指标体系构建
为全面反映农户经济保障状况,构建一个涵盖收入稳定性、资产保全性、生产恢复能力、生活保障水平等多维度的指标体系。收入稳定性通过计算近5年年均收入及其标准差来衡量,利用遥感技术和市场数据预估收入并分析波动情况;资产保全性通过灾前灾后资产价值变化计算保全率,利用遥感影像监测资产损毁情况;生产恢复能力通过生产恢复指数评估,结合遥感监测数据和农业统计数据;生活保障水平则通过生活支出稳定率和贫困发生率来评估,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和政府部门统计。这一指标体系为评估农业保险赔付对农户经济保障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助力优化保险政策和提升农户保障水平。
4.2 影响评估模型选择与构建
为分析遥感信息辅助的农业保险赔付对农户经济保障的影响,选择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等评估工具。模型中,将遥感辅助的赔付金额、及时性和精度作为自变量,将农户的收入稳定性、资产保全性、生产恢复能力、生活保障水平等指标作为因变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逻辑回归等模型方程,结合最小二乘法或最大似然估计进行参数估计,并执行拟合优度、显著性、多重共线性等检验,确保模型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数据来源于保险公司、遥感监测系统、实地调查、政府部门统计和农户问卷,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一分析流程为农业保险政策制定和产品优化提供了科学支持。
4.3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本研究选取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作为实证研究区域,该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农业保险覆盖面广,且遥感技术应用较为成熟。收集了2018—2023年黑龙江省的遥感数据(具体包括Landsat8和MODIS数据)、农业保险赔付数据以及农户的经济社会数据(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和政府部门统计)等,并进行了样本数据的整理与预处理。预处理过程包括数据清洗、缺失值处理、异常值检测与处理等,以确保数据质量。
基于前文构建的影响评估模型,运用Stata16.0软件对黑龙江省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式中:Yi代表农户经济保障的因变量(如收入稳定性、资产保全性等);X1i、X2i、X3i分别代表遥感辅助的赔付金额、赔付及时性和赔付精度等自变量;α为截距项;β1、β2、β3为待估计的系数;òi为随机误差项。
基于遥感信息的农业保险赔付对农户经济保障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分析结果表明,遥感辅助的农业保险赔付金额、赔付及时性和赔付精度均对农户经济保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赔付精度的影响最为显著,说明提高赔付精度对于提升农户经济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05结论
本研究通过深入探讨基于遥感信息的农业保险赔付优化策略以及构建农户经济保障指标体系,实证分析了遥感信息辅助的农业保险赔付对农户经济保障的影响。研究发现,遥感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农业保险赔付的金额、及时性和精度,从而显著提升农户的经济保障水平。这为我国农业保险政策的完善和农户经济安全保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建议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大遥感技术在农业保险领域的应用力度,优化赔付流程、提高赔付效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农业和农户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