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社交平台上一则话题引发热议:“每年花几千块买重疾险,如果一辈子没得大病,钱是不是打水漂了?”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越来越多人开始精打细算,甚至质疑保险的必要性。
但换个角度想:买了灭火器一辈子没着火,你会觉得浪费吗?
重疾险的本质并非“花钱换理赔”,而是用确定性抵御未知风险。
下面奶爸将从实际案例、保单价值、健康管理等角度,探讨这个问题的答案。
很多人心中都有这样的疑惑:买了重疾险,一辈子却没生病,是不是就白买了?
这种疑问的背后,隐藏着对保险本质的误解。下面奶爸给大家细细来说。
1、保险绝非彩票
不少人把购买保险当成一场概率游戏,认为没生病就意味着在这场“赌局”中输了。
但事实上,保险的核心功能是风险转移,并非简单的输赢判定。
以张三和李四为例。
张三在30岁时投保了保额50万的重疾险,每年缴费6000元,一直到70岁身故都未曾出险,累计缴纳保费24万。
而李四没有投保,在55岁时被确诊为肺癌,自费治疗不仅花光了50万的存款,还欠下了外债。
从表面上看,张三似乎“亏损”了24万保费,但一旦风险降临,李四所遭受的损失远远超过了保费的范畴。
重疾险的本质,是用相对小额的保费支出,为极端风险下的财务安全上一把锁。
而且,重疾险保障的不仅仅是疾病,更关键的是“挣钱能力”。
一场重大疾病,不仅会带来高额的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收入中断,
而保险金既能用于支付治疗费用,也能弥补收入损失,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
2、保费背后的价值
假设每年缴纳6000元保费,缴费期限为30年,总保费达到18万。
如果将这笔钱用于保守投资,按照年化3%的收益率计算,30年后本息大约为29万。
但倘若选择重疾险,在投保后的第20年确诊重疾,便可获得50万的赔付,此时的杠杆率高达8倍(20年总保费12万)。
显然,保险的杠杆效应远超普通理财,以“小钱”撬动“大钱”,这是重疾险的核心逻辑。
此外,多数重疾险产品都提供了丰富的健康服务,
如免费体检、专家问诊、早癌筛查等,还有重疾绿通服务,
能快速安排三甲医院的床位和手术,以及康复护理补贴。
这些服务即便在未发生理赔的情况下,也能为投保人创造价值。
比如保险公司提供的体检查出了甲状腺结节,及时进行手术避免了病情恶化,
这份及时的健康干预,远比获得高额赔付更加珍贵。
3、心理与财务的双重保障
在心理层面,当代人普遍存在健康焦虑,而重疾险可以给予人们心理上的安全感。
有调查显示,70%的投保人在购买重疾险后,减少了熬夜加班的情况。
对于家庭支柱来说,重疾险更是一种责任的体现。
一旦不幸患病,50万的赔付可以保障房贷、子女教育等刚性支出不受影响。
而如果一生健康,这份重疾险则相当于为家庭储备了一笔“健康基金”,其现金价值可以部分提取使用。
4、长寿时代的风险应对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均寿命逐渐延长,但同时带病生存期也在增加。
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
我国慢性病患者超过3亿,癌症5年生存率提升至40%
这意味着,人们在长寿的同时,面临大病的概率更高,且治疗成本也极为高昂,像靶向药、质子重离子等疗法,年均花费超过30万。
而重疾险“确诊即赔”的特性,能够有效覆盖长期的康复费用,避免出现“人活着,钱没了”的困境。
5、如何应对觉得“白买”的思维
年轻人往往觉得疾病离自己很遥远,更倾向于当下的消费,从而忽视重疾险的重要性。
激进的人群一心追求高风险高回报,对保险保障不屑一顾。
还有一些人由于保险配置错误,购买了低保额或无身故责任的产品,也容易产生“白买”的感觉。
针对这些情况,年轻人可以选择消费型重疾险,以较低的保费获得较高的保额;
家庭责任较重的人可以附加身故责任,确保保额不会“蒸发”;
40岁以后,可以搭配储蓄险,缓解“保费沉没”的心理负担。
2023年,某网红在直播中突发心梗,因投保重疾险获赔80万,却有人嘲讽不如把钱拿去旅游。
但风险不会挑人,保险就是为“万一”而准备。
即便一辈子没生病,也并非白买,因为它带来的安心,也让我们在无形中受益。
如果大家挑选保险有什么困难,可以扫码关注:奶爸保公众号进行1对1咨询。现在关注“奶爸保”公众号,回复“官网”,还可以免费领取价值199元的保障大礼包哦,让您买保险变得更简单。
现在关注“奶爸保”公众号,回复“官网”,还可以免费领取价值199元的保障大礼包哦,让您买保险变得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