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的医疗环境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先是yq三年,接着是出生人口下降,现在又是各种医疗反腐、医保检查、医疗环境内卷等等。
医生作为这个行业的主体,首当其冲,未来如果你只想当一个只会看病的医生,按部就班就就能享受病人的尊重、行业的平均收入、抱着瓷饭碗到退休的难度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首先,从这张图可以看到,在1980年代,每年出生人口大致在2200万附近;90年代,大致在2000万附近;在2000和2010年代,每年出生人口大致在1600万附近。出生人口的最后一个小高峰是在2016年,即放开二胎政策的第一年,当年出生人口为1883万。
2017年,出生人口出现小幅下降,为1765万。之后,出生人口就出现了快速下降。至2022年,出生人口仅有956万,2023年只有902万。就算2024年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龙”年,出生人口有所上升,大概率也会不会超过1000万。可以说,从2016年至2023年,“七年减半”来概括当下的中国出生人口情况是非常准确的。
有人把这种下降的趋势也叫“婴儿退潮”。出生人口下降,影响的不只是现在,还有未来。从第一批婴儿退潮开始,算起来到现在也有9年了,已经开始影响幼儿园的招生,去年开始已经有民营幼儿园出现倒闭关停潮,未来会更多。
这慢慢也会影响小学招生,中考、高考、就业、买房等等,当然我们所在的医疗行业也不例外,现在就有一些医院的妇产科已经萎缩到需要关闭,妇产科医生需要转专业的地步了,下一步就是儿科等等专业。相反,未来老年科、老年医院、康复医院这些科室反而因为老龄化的到来而受益。
医疗行业野蛮生长的时代过去了,由于国家财政压力及医改的大环境,现在从上到下,都在加强对医疗行业各个环节的监管,不管是医保资金的使用、药品的采购、标本外送、外出授课等等都有了更严格的行业规范。
从主管部门到医院,都在对医生的活动提出了各种要求,而且现在还有各种反腐行动、监察、审计、举报等,各家医院基本都有典型代表被当典型。相比以前,医生对医院药品采购、使用有一定的话语权,而现在必须接受行业的新规则,如果你还像以前那样工作或行事,那早晚有吃“苦”的时候。
现在国家还有药品耗材集中采购、临床还有临床路径、处方点评、电话满意度调查等等,医生现在像带着镣铐跳舞,各种检查治疗都需要符合规范、指南,自主性将越来越低,更像一个流水线的工人,做着重复的劳动。
以前患者还是比较尊重医生的,医生说什么他们都还比较信任,医生开什么检查他们一般也能尊医嘱,可现在大家有了互联网,对疾病、检查单、药品都喜欢到互联网去查下,问个究竟,甚至很多人一开始就对医疗行业抱着偏见。
特别是由于此前的各种新闻报道,大处方、大检查这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现在又面临的收入减少的大环境,群众对自己的钱包看的更紧了,对于不必要的检查更小心了,医生还需要在做检查、开药的时候做好解释工作。有时他们还固守自己的一套想法,有自己的主见。
据了解,以前患者对门诊卡内的余款毫不在意,现在看病如果有大点的余款还会花时间去退回。现在各家单位的投诉、医疗纠纷都在增多,其实就是患者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对医疗服务的选择将更加挑剔,也会越来越“抠门”,投诉必然也会增多。
基层医院门可罗雀,“超级医院”门庭若市,“一号难求”……。由于人们对基层医疗机构并不信任,习惯挤到大医院看病。也因此,基层医生少了很多医疗实践的机会,诊疗水平停滞不前,而医生自己也习惯“清闲”下来,于是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同时,由于大城市的扩张、交通的优化,距离不再是问题。区域医疗中心的设立,很多大医院出于扩大自身影响力考量,过度扩张,通过分院、分中心,变为“超级医院”,在医疗资源、优秀医疗人才、患者、医疗费用等四方面产生了虹吸效应,这是目前通过医疗改革仍然很难改变的局面。
特别是,现在大医院有了规模效应,在信息化投入、疑难杂症救治、转运、智能筛查等方面有了更大的优势,而且各种大型医院通过设立分院、接管地方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建立医疗集团等等,就连县级医院也都在跟乡镇卫生院建立医共体关系,未来大医院有更大的话语权与生存空间,而小型医院可能将沦为大医院的从属关系。
现在哪个地方,都往医务人员的职称晋升中加入太多的指标,不管是科研指标、教学指标、下基层指标,工作量指标、继续教育等等指标,不管是大医院还是小医院,因为职数比例是一定的,所以哪个层级的医院,职称晋升难度都在加大。
叠加医院经营难题,政府补贴减少,医院收入降低的背景,未来职称晋升只会更卷不会更松。以前医而优则仕,优秀的医生很容易被提拔为专家、科主任、职能科室负责人,甚至升至院领导也是常有的事。
可现在由于层层压力,行政也不好当了,不仅要做很多行政事务,而且也要承担额外的责任。看看现在多少医院的领导被查就知道了,院长也没那么好当了。
现在医生要执行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收病人、写病历、管理患者、办理出入院等这些常规事务,还需要接受病例质控、医保报销培训等等,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投入比较大,这块支持比较好,而很多小医院,信息化比较滞后,无法借助信息工具,造成临床工作量大,重复的事项比较多。
当然,更重要的是各方的压力都集中到医生的身上,有医院的生存压力,也有政府价格管制导致服务质量下降的原因,有医保资金使用的压力,还有患者跟疾病或金钱有关的压力,于是这些压力就造成了医务人员是人造的“前线”,但是医生的可控制的资源是不多,能做的事情也极为有限,有时候面对投诉的时候只能向患者解释,“用脸迎接患者的鞋底”。
其实有点经济常识就知道,医疗实行价格管制带来的结果是,服务质量的下降,包括医生为每个病人服务的时间减少、风险增多以及不断增多的会议、文书工作,这深层影响了医护人员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同时,没有分级诊疗不仅导致供给减少,需求还会增多,就需要其他的方法来配置资源,一种替代性方法就是排队,看看哪个大医院不排队就知道了。有些医疗服务医保不能收费,导致医院会主动减少这种服务,而有些手术比如腺样体肥大切割手术又做的太多。
更重要的是,现在医疗纠纷频发,伤医事件屡禁不止,医院要承担举证倒置责任,医疗机构和医生迫于压力,开始防御性医疗,如在诊疗过程中开具一些保护性的检查项目,基层医院往往选择回避收治高危患者,医生不敢选择保守的治疗方法等,就连医生在病人身上进行带教都少了很多,这样长期下去,必然会带来一些服务质量的下降,导致患者其他成本上升。
当然,医生这个行业也是社会的最基本需求,医生所能获得成就感也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比拟的,医生这个行业相对稳定也是不争的事实。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你看不清行业的大方向,埋头苦干,那么你很可能身心俱疲。既然当初选择了这个职业,那就换换脑子,学会转型,你或许可以轻松当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