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发热有独特的优势,早在《黄帝内经》就总结了上古以来的热病诊治经验,在热病的发生、证候、转归和防治等方面,皆有翔实记载。
《伤寒杂病论》所载之方被称为“经方”,法度严谨、药味精简、层次分明、疗效卓著,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更是因此被誉为“方书之袓”。
经方退热疗效神速,古今中外历代名医都有验案为证。
但可惜的是,现在使用中药退热的临床中医越来越少,老百姓也不知道感冒发热完全可以吃中药一剂退热。
本文特此摘录古今名医使用经方一剂退热的经典案例,以飨读者。
名家医案:经方一剂退热
—1—
刘渡舟先生治疗感冒嗜睡医案
《伤寒挈要》载:
唐叟,古稀之年,偶患外感,头痛发热,流清涕,周身为之不适。自服银翘解毒丸无效。
诊脉时侧头欲睡,脉不浮而反沉。此少阴之伤寒证。
为疏:附子四钱,炙甘草二钱,麻黄二钱。
服一剂汗出表解,转以保元汤进退获安。
—2—
蒲辅周先生治婴儿腺病毒肺炎医案
▲蒲辅周先生(1888-1975),现代中医学家,伤寒、温病学说熔于一炉,经方、时方合宜而施。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
《四川名家经方实验录》载:
入院后检查:体温39.4℃,脉搏106次/分,发育、营养中等,右肺叩诊稍浊,两肺呼吸音粗糙,有干罗音及小水泡音,以右肺为著。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2.9×10^9/L,中性粒细胞0.68,淋巴细胞0.32。
胸部透视:右肺上下野斑片状阴影,肺纹理模糊。
诊断:腺病毒肺炎。
入院前,用退热消炎止咳中药罔效,入院后,症见高热无汗,烦躁哭闹,惊惕不安。
先用土霉素、红霉素等西药,并投大剂寒凉撤热之麻杏石甘汤,复进银翘散加味,证势依然,停西药邀蒲辅周会诊。
刻诊:体温40℃,无汗咳喘,膈动足凉,胸腹满,面色青黄,口周色青,唇舌质淡,苔灰白,脉浮滑,指纹青,直透气关以上。
蒲辅周指出:本为感受风寒,始宜辛温疏解,误用辛凉苦寒,以致表郁邪陷,肺卫不宣。治宜调和营卫,透邪出表。
处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
桂枝1.5克,厚朴1.5克,前胡1.5克,炙甘草1.5克,白芍1.8克,杏仁10粒,僵蚕3克,生姜2片,大枣2枚。
服1剂微汗出,热渐退,精神佳,膈动、吃奶、口周及指纹青均好转,唯喉间水鸣声,便溏日5次,脉滑不数,舌淡苔秽白。
营卫虽和,肺气仍闭,湿痰阻滞。法当温宣降逆化痰。
处方:射干麻黄汤。
射干1.5克,麻黄1.5克,紫菀1.5克,前胡1.5克,炙甘草1.5克,细辛0.9克,法半夏3克,炒苏子3克,五味子7粒,生姜2片,大枣2枚。
服1剂体温降至36.4℃,精神好转,身潮润,足欠温,腹满减,二便如前,面青白,右肺水泡音较多,左肺较少,脉沉滑,舌淡苔退。
表邪已解,肺胃未和。宜调和肺胃,益气化痰。
治朴姜夏草人参汤加味。
处方:西洋参1.5克,炙甘草1.5克,橘红1.5克,法半夏3克,川厚朴1.1克,生姜2片。
服2剂,咳减至微,呼吸正常,纳增,大便日1~2次,成形,小便多,两肺呼吸音粗,少量干湿罗音,舌正常无苔,脉沉细滑。
续以二陈汤加白前、苏子、枇杷叶、生姜调肺胃,化痰湿。
服2剂后,乳食调养。胸透示右肺片状阴影部分吸收,临床痊愈出院。
—3—
胡希恕先生治发热头痛便秘医案
▲胡希恕先生(1898-1984)为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其学术思想目前已成经方界的一面旗帜。
《经方传真》载:
发热头痛一周,曾服中西解表药,大汗出而身热头痛不解,头胀痛难忍,心烦欲吐,口干思冷饮,皮肤灼热而不恶寒,大便已三日未行,苔白厚,脉弦稍数。体温38℃。
证属里实热胃不和,治以清里和胃,与调胃承气汤。
大黄10克,炙甘草6克,芒硝12克分冲。
上药服一煎,大便通,头痛已,身热减,体温正常,继服余药而去芒硝,诸症基本消失。
—4—
门纯德先生治小儿病毒性肺炎案
▲门纯德先生(1917-1984)为山西著名中医,擅于用阴阳学说来指导临床制方遣药。
《名方广用》载:
王某,女,2岁。患儿高热,咳喘,时而抽搐,已十余日,住某医院诊断为小儿病毒性肺炎。
曾大量用抗生素,并输血输氧,体温一直在39.5℃~41℃,病情危重,邀余会诊。
诊见:患儿高热,面色苍白,面微肿,印堂色青,口唇发绀,神识朦胧,咳喘急促,呼吸困难,身无汗,腹胀大,四肢厥冷,二便失禁。舌质淡,苔少,脉沉细,指纹青紫。
此为寒邪闭郁于表而发热,寒邪闭肺而咳喘,入里而伤于阳。治以兴阳解表,温经发汗。
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之。
处方:麻黄3克,细辛1克,附子3克。一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手足转温,头身微汗出,热势退却,体温降至37℃,喘促渐平。
此阳气已复,表邪已解,但肺气未复。
再服以生脉散加芦根、黄芪、玉竹一剂,继以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一剂,病愈出院。
—5—
荒木性次先生治感冒高热、
无汗烦躁医案
荒木性次为日本汉方学家。
《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载:
一妇人因感风寒,发热数日不解,服2~3种西药不效,发热近40℃,头痛如刀割,咽干,欲饮水,苦闷,夜间不寐,时时恶寒,如欲死状,坐卧不安。
其主症为不汗出而烦躁,故与大青龙汤。服后大汗出,诸症霍然而愈。
—6—
许叔微治身疼痛发热体重案
▲宋代医家许叔微先生对《伤寒论》研究颇深,对后世藏象学说发展也颇有影响。
《伤寒九十论》载:
毗陵一时官得病,身疼痛发热体重,其脉虚弱。人多作风湿,或作热病,则又疑其脉虚弱,不敢汗也。已数日矣。
予诊视之曰:中暍证也。仲景云:太阳中暍者,身热体疼,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予以瓜蒂散治之,一呷而愈。
—7—
万密斋先生治小儿惊风后热不退医案
▲万密斋先生(1499-1582)又名万全,明代著名医家,在诊治妇儿科疾病方面享有盛誉。
《幼科发挥》(卷二)载:
一儿惊风后热不退,群医有议用小柴胡者,有欲用竹叶汤者,有欲用凉惊丸者。
余曰:大惊之后,脾胃已虚,宜温补之。三药寒凉,不可服也。
乃作理中汤用炒干姜,一剂热除。
—8—
范文甫先生治伤寒发热、
身痛作喘医案
范文甫先生(1870~1936年)为近代浙江名医,在伤寒温病方面皆有很深造诣。
《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载:
陈师母,发热恶风,身疼腰痛,病从风得。太阳经为寒邪所伤,则经气流行不畅,故骨节疼痛而脉浮紧。
邪束于表则肤实无汗,内壅于肺则喘大作矣。
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服药1剂,汗出热解。
—9—
丁甘仁先生治喉痧医案
《喉痧症治概要·治案十一则》载:
顾左,年三十余岁,在沪南开设水果行。
患喉痧七天,寒热无汗,痧麻布而隐约,咽喉肿痛,牙关拘紧,甚则梦语如谵。
诊其脉郁数不扬,视舌色薄腻而黄。
余曰:此疫邪将欲内陷,失表之症也。急进麻杏石甘汤,得畅汗,痧麻满布,热解神清,咽喉肿红亦退,数日而安。
药店每天要为患者代煎中药,代煎中药就需要煤炉。
2008年初,我一次性买了10个煤炉,每个15元。因为每天使用,十个煤炉三个月不到,统统烧坏了。药店员工建议我买几个炉胆,自己加工制作煤炉,他们认为这样做的结实耐用。
炉胆2元钱一个,加上一个薄铁皮桶0.5元,再配上少许水泥、黄土,一个自制的煤炉很快就做好了。无论从外观还是从使用效果上来看,毫不逊色于市场上销售的煤炉。只有一点不足,就是不能封火。因为每天煎药量大,10个煤炉从早烧到晚,炉火封不封也就无所谓了。
自己制作的煤炉的确是经久耐用,使用半年后,分毫无损,单从煤炉来看,半年来节约了近300元买煤炉的钱,但通过观察用煤量,我发现还是犯了一个错误,而且是个大错误。自制的煤炉每天用煤量比原来多了近三分之一,也就是每天多用15块左右的煤,一天多花费6元钱,半年下来,多花1000余元。
虽然煤炉还没有损坏,但细算这笔账之后,我决定立即到市场上购买最好的煤炉。每个40元,价钱是贵了点,但使用好煤炉,每天不浪费这15块煤了。另外,用好煤炉比用以前的差煤炉每天节省出10块煤,一多一少,相差20多块煤啊。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一个小小煤炉的调换,给我带来的却是投资理念的转变。
人生有很多投资的机会,针对健康进行的投资,短期看起来可能觉得不划算,就好比上面说的买煤炉的故事一样,舍不得花小钱,最终算下来花的是大钱。
小病莫拖延
许多疾病,刚开始的时候症状很轻,只需要及时治疗,很快就能治愈。但如果不愿意治疗,舍不得花小钱,一直拖着,迁延日久,最终酿成顽疾,治疗起来不仅费时费力费钱,而且效果还不好。
我曾经治疗过一位慢性鼻炎的患者。他三年前因感冒后没有及时处理,迁延一月后,鼻子开始流浓鼻涕,自己买了千柏鼻炎片服用,没有什么效果。后来严重到只能靠长期使用麻黄素滴鼻液来控制症状。
三年后的当时,症状更加严重,不仅是流腥臭的浓鼻涕,还整天头脑昏沉,严重影响工作,不得已,只好到医院就诊。住进医院后,医生为他手术治疗,花了好几千元。病情确有好转,但时常鼻子还是不通气,痛苦异常,最后不得已寻求中医治疗。按内生疮痈治疗,月余始愈。
原本花很少的钱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拖延到花大价钱才能解决不可,有的甚至花大价钱也解决不了,最终丧失生命,回头再想想,真是得不偿失啊!
农村有一句土话:小时不补,大时一尺五。许多疾病不是一时形成的,在疾病初期,就应当防微杜渐,及时扭转不好的势头,将疾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听起来好像很复杂,但其实只要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养生之道,每个人而都是可以做到的,比如:
天冷穿得少,不小心受凉了,这时及时煮上一碗生姜红糖水,暖暖身子,发发汗,将体内的寒邪驱逐出体外,疾病就没有机会继续发展下去。
上夜班,熬夜了,出现腰酸背痛,眼睛于涩的症状,这时弄点枸杞子、菊花泡茶喝。同时好好休息,让身体及时得到修整,身体就不会走下坡路。
月经期间,吃了生冷的食物,或者受凉了,出现小腹疼痛,月经颜色发黑。这时及时用艾条烤一烤小腹,将子宫内的寒邪散净,以后就不会再出现月经不调。
小孩子停食了,出现厌食、腹胀、发烧、大便不通。这时让小家伙饿上一两顿,吃点消食的药物,将体内的积食消化掉,就不会迁延日久,形成疳积……
人生的健康之路,就如同一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道路不可能如一条直线,总有些弯弯曲曲。对于健康快车,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及时调整方向盘,让身体这辆快车,能够永远在健康的道路上前行。
而不是等到汽车行驶到公路之外,才调整方向盘,那时已经晚了,有可能早已车毁人亡,想调整方向也没有机会了。
正如《黄帝内经》所云:“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去青岛旅游过的人,都感叹青岛城市规划很好。其实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健康规划,才会对健康重视起来,才能做到未病先防,有病治病。
五脏各有盛衰虚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好自己的脉,知道自己的脏腑状况,然后有的放矢地保养它们,才能够健康长寿。
记得有次我的自行车胎被扎穿了,我在修车摊修好后,没过几天又漏气了,于是我找到修车师傅,问他为什么刚补好的车胎又漏气,是不是上次没补好?
修车的师傅拆开外胎,找到内胎漏气的地方,指着漏气的小孔告诉我,这是新扎的窟窿,不是上次修补的地方。
然后语重心长地说,修车的人可以补好所有扎穿的洞,但不能保证它能管多长时间,这需要你们爱惜自己的车,骑车时不小心,自然就容易坏了。
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病人抱怨,医生啊,我的感冒才好,为什么又感冒了呢?我的胃病吃了一个多月的药,刚刚好点,怎么又犯了呢?
其实这和补车胎是一个道理,医生将患者的病治愈了,可如果患者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不珍惜自己的健康,自然还容易再犯病的。
细节决定健康,勿以善小而不为
那么如何爱惜自己的身体呢?
小时候看别人吹箫很好听,我也总想着拥有一支,但因家境原因,实在不好向父母开口,于是就自己动手做起箫来。我的老家竹子很多,找根合适的竹子,非常容易。
我取下长短合适的一节,按照箫上小孔的位置分布,依葫芦画瓢地做起来。抛光、钻孔这些工作很容易,复杂的就要属吹口的制作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只要随便做个木塞,切上一个切面,对准下端的小孔就可以,结果一连做了几个,总是吹不响。后来父亲看到了,他告诉我,木塞必须和竹子的空丝丝人扣,我做得太毛糙,空隙太多,不可能吹得响。
父亲用小刀将木塞刮得和竹孔严丝合缝后,塞在吹口处,再吹时,果然就能发出悦耳的声音。虽然这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二十多年后的我依然记忆犹新,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
多年后的今天,当病人问我如何保养身体时,我常常会告诉他们,细节决定健康!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在这短暂的时光里,如何让自己的身体时刻处在一个健康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细节上多加注意。很多人以为一些细节上的疏忽,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其实恰恰就是这些疏忽成了疾病的罪魁祸首
许多年轻女性在坐月子的时候,常常忽视对寒凉的回避,给小孩洗尿布,天气热时开空调,吃冷饮……这些生活上的细节不注意,最终都会酿下疾病的苦果,常说的月子病,就是月子里受寒所致啊。
患者张某,小产后正值夏天,天气炎热,她燥热难耐,于是开了空调,一周后开始全身发凉,怕风,手接触到凉水就周身冒凉气,晚上睡觉好像睡在冰窖里,怎么也暖和不过来,平时测体温倒是正常。患者来我这就诊时,穿着好几件毛衣,外面还披着大衣,但仍然感到寒气阵阵袭人,不时哆嗦
这是因为患者产后气血亏虚,腠理开泄,吹空调时寒邪直人三阴。这看似一个因生活细节不注意换来的小病,其实寒邪已经深入人体三阴之中,治疗起来非常棘手。我给这位病人调理气血,温补脾肾,祛风散寒,三月后才得以康复。
临床上很多疾病,常常就是因一些不经意的细节问题引发的,好似蝴蝶效应一般,在人体逐步放大,最终导致重疾的形成,有的甚至是绝症。面对绝症的时候,我们如果将目光向前,去追溯疾病的转变过程,就会感叹自己最初犯下的那个不经意的小错误
也许这个错误就是一次洗澡后的感冒,也许这个错误就是一次酒后的性生活,也许这个错误就是一次小小的打击……就是因为这一个微小错误的起点,我们忽略了它的影响力,最终这个错误在人体被放大导致了现在的顽疾。
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规律同样也是疾病的发展规律。如果我们在不经意间,导致了“一”的产生,而这个“一”又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继续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接下来将是“二”的产生,如果在“二”的时候还不控制,继续向“三”转变,最终的结局一定是“生万物”,酿成顽疾。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遗诏中的话,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便会坏了大事。
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如果将这句话引用到健康养生上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如果我们重视对自己身体不利的“小恶”而不去冒犯它,重视对自己身体有利的“小善”,时时亲近它,我们的身心自然健康。
养生是一门艺术,其中蕴含着很多深刻的哲学道理。一滴水能够折射出大千世界,同样生活中的许多小事,也能折射出养生大道,让我们通过生活小事,一同来感受疾病之道,健康之道,养生之道。
自己出现急病的时候,可以在尚有神志和活动能力的时候使劲按郗穴,当我们身边的人出现急病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暂时采取这个方法,这是起死回生的善举。人生无常,我们一定要为之做好手到病除的准备。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治病慢,但我绝不同意这个观点。
比如,某人心脏病忽然发作,昏过去了,怎么办?这时无论是去找哪个医生,都得要耗费一些时间,很多时候,还没等送到医院,人就不行了。再比如急性哮喘,发作的时候,人的感觉简直是生不如死,痛苦万分,有时一口气没接上来,也就撒手人寰了。再快的车,把病人送到医院,都是需要时间的,而病魔是不等人的。
郄门穴急救概述
真正的急救,是当场救治,是在医生和救护车还没有到来时,把疾病的危险性降到最低点。这时候靠谁?靠我们自己,或者靠我们身边懂一点医学知识的人。西医教给老百姓的急救方法只是为等待医生前来治疗争取一些时间。
实际上,遇到了心脏病发作或急性哮喘这样的急症,通过中医的取穴进行急救,是很快速、很有效的。比如,心脏病突然发作,就马上取心包经上的郄门穴这个大药;
急性哮喘,就取肺经上的孔最穴大药,只要对它们进行强烈刺激,比如扎针,或者进行强有力的按压,往往都能一穴见效,迅速缓解病情,起死回生。
“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各有一个郄穴:
急性疼痛,一般取阳经郗穴,比如,肚子疼可以在温溜、养老、会宗穴上找高升点;胃痛可取梁丘穴来按压;胆囊疼痛可按揉外丘穴;
这些高升点穴位都是急救的大药,您使用时要采取指压带揉动的方式,每个点按压的时间可长可短,短则5—6分钟,长则20分钟不等,视病情的缓解情况而定。
阴经的郗穴治疗出血
阴经的郗穴可以用来治疗人体的各种出血之症,尤其是内脏出血。比如,咳血可以按压肺经的郗穴孔最,尿血可按压肾经的郗穴水泉,女子崩漏可按压肝经的郗穴中都等。
选穴时视具体情况而定。
这些大药是我们生活中随时都有可能用得上的。当急病发作的时候,可以在尚有神志和活动能力的时候使劲按郗穴;当我们身边的人出现急病的时候,我们也要伸出援助之手,那可是起死回生的善举。人生无常,我们一定要为之做好手到病除的准备。
十六郗穴歌诀:
郗有空隙意,本是气血集;
症状反应点,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取梁丘,脾属地机宜;
心经取阴郗,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觅;
心包郗门刺,三焦会宗列;
胆郗在外丘,肝经中都立;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抵。
急病发生时的郗穴急救方法
1、头痛、癫痫、小儿惊风、腰痛
按摩膀胱经上的金门穴
【定位】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在腓骨长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间);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主治疾病】头痛,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2、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按摩阳跷上的跗阳穴
【定位】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3、昏迷、休克时
平掐或针刺任脉上的“人中穴”
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平掐或针刺该穴位,可用于救治中风、中暑、中毒、过敏以及手术麻醉过程中出现的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
节律性、连续弱性或强性刺激人中,能使动脉血压升高,而在危急情况下,升高血压可以保证机体各个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维持生命活力,还可影响人的呼吸活动,如连续刺激人中,可以引起呼气持续性抑制,适当地给予节律性刺激,则有利于节律性呼吸活动的运行。
要注意刺激手法的应用。经研究表明,适当地节律性刺激很合适。在实际操作中用拇指尖掐或针刺人中穴,以每分钟揿压或捻针20-40次,每次连续0.5-1秒为佳。
4、对昏迷、中暑
用手指掐或针刺中指尖距指甲边缘2分许的“急救穴”,可以使患者迅速苏醒;
5、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压下降
按升压穴(位于手背腕横纹中点)。
6、急性哮喘
取肺经上的孔最穴
只要对它们进行强烈刺激,比如扎针,或强有力的按压,往往都能一穴见效,迅速缓解病情,起死回生。肺经上的孔最穴位于手前臂内侧的前缘,腕横纹上7寸处,左右各一,也是治疗咳嗽、急性咽喉痛、咯血、痔疮、便血、鼻出血、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
7、补肾清湿去毒
筑宾(阴维):筑宾穴在内裸上5寸,是补肾不可或缺的穴位。
筑宾穴的主要功效是清热利湿、化痰安神、理气止痛。在人体内,毒素最喜欢生长在有湿、淤血、痰浊多的地方,而筑宾穴就是一个去毒要穴。
8、咳血
按压肺经的郗穴孔最。
肺经上的孔最穴位于手前臂内侧的前缘,腕横纹上7寸处,左右各一,独取本穴采用药物针剂封闭,可治疗咳嗽、咯血、痔疮便血等;
9、咳嗽咯血的肺脏疾病
可按摩大鱼际
10、牙齿痛
可以按摩合谷穴来止痛;
11、落枕或颈部扭伤
可以刺激第二、三掌指关节间靠近第二掌指关节处的颈项穴;
12、治心悸、心痛,
可按心穴(位于掌面,中指第二、三节指骨间横纹中点);
13、心脏病突然发作
就马上取心包经上的急救穴郄门穴。
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正坐或仰卧,仰掌取穴。
郗门穴穴位比较深,按摩时要力气大些。按这个穴一定要用大拇指按住,然后手腕转动,才能揉到,配合按摩内关穴。
14、阳交(阳维):足髎穴
在下肢外踝尖上7寸处。
此穴能疏肝利胆、通经活血、定惊安神、治胸肋胀痛、癫狂、膝股痛等。
15、胃痛
可取胃经上的梁丘穴
(膝盖上两寸最敏感的位置:当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点按治急性胃痛。
主治症状为:胃痉挛、腹泻、膝盖头痛、浮肿等。另外足三里(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也是一个胃肠的消气穴。
16、心口痛、胃痛
按摩心包经上的阴郗穴(沿着手少阴心经,在手腕横纹上0.5寸)。它负责手少阴心经与胃的交通,可以疏通心经与胃之间经络的堵塞。
17、胆囊疼痛
可按揉外丘穴。胆经上的外丘穴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
主治:颈项强痛、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按摩时要采取指压带揉动的方式,每个点按压的时间可长可短,短则5~6分钟,长则20分钟不等,视病情的缓解情况而定。
18、肚子疼
可在温溜、养老、会宗穴上找高升点。大肠经上的郄穴温溜穴。
(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取法: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捺在尺骨小头的最高点上;然后掌心转向胸部,当手指滑入的骨缝中是穴)
主治:五官科系统疾病:口腔炎,舌炎,腮腺炎;扁桃体炎,面神经麻痹,下腹壁肌肉痉挛,前臂疼痛。本穴在消化道溃疡穿孔时常出现压痛,与它穴配合可做出进一步诊断。
养老穴(小肠经)
功用:清头明目,舒筋活络。主治病症: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后遗症,肩臂部神经痛;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落枕;近视眼。
会宗穴(三焦经)
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穴尺侧,尺骨的桡侧缘。主治疾病:耳聋,痫证,上肢肌肤痛。
19、尿血
可按压肾经的郗穴水泉。水泉穴位于太溪穴直下1寸。
太溪穴: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20、腹泻
点位于手背第三、四掌指关节间上1寸,可治腹泻;
21、女子崩漏
可按压肝经的郗穴中都穴。中都(肝经):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穴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主治疾病:胁痛,腹胀,泄泻,疝气,小腹痛,崩漏,恶露不尽。
22、妇科病
按摩阴跷上的交信穴(位于内踝上2寸的位置。交是指跟脾经的三阴交相交,信是指月经,交信穴是专为调理女子月经准备的一个大穴)。
当女性月经到期不来或者有崩漏、淋漓不止等情况,揉交信穴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
23、痛经,崩漏
按脾经上的地机穴(在内踝尖与阴陵泉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妇科病证;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小便不利,水肿等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24、急性痛经
按摩女福穴(给女人带来福气的大穴:位于外踝前侧约一寸的地方,肌肉微凸,极易辨认),可以用压痛法取准,也就是哪里最敏感、最痛就压哪里,每次按8分钟,酸胀感越强烈越有效。
女福穴止痛效果好,对于妇科疾病的一切疼痛,如痛经、产后子宫收缩疼痛,以及女子许许多多莫名其妙的疼痛等,都有显著疗效。
以上这些是生活中随时都有可能用得上的。当急病发作的时候,可以在尚有神志和活动能力的时候使劲按郗穴;当我们身边的人出现急病的时候,我们也要伸出援助之手,那可是起死回生的善举。人生无常,我们一定要为之做好手到病除的准备。
按摩方法很多,除了一般的按、揉、摩、掐等方法外,做手操,玩手球、铁球等,都可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这些运动不但能使手指柔软灵活,促进脏腑血液循环,调整脏腑功能,还能促进大脑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