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万亿元规模的健康险市场,正迎来突破的关键节点。
在健康险的主要四大类险种中,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重疾险已经进入存量市场。业内在受访时普遍认为,护理险、失能险迎来快速发展但尚未成规模,医疗险作为保费增长的主力最具看点。然而,百万医疗险的升级迭代能吸引更多人参保,带来多少增量?中高端医疗险、带病体保险又能否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这片蓝海之中,机构如何排兵布阵,又将面临哪些深层挑战?
险企产品策略调整提速
随着三季度保险预定利率下调窗口日益临近,保险公司的产品策略调整加速推进——为避免利率下行削弱产品竞争力,各家公司正积极向两大类产品转型,一是具备利率浮动机制的分红险产品,另一个是侧重风险保障属性的健康险。
“利率下行削弱储蓄型寿险产品吸引力,寿险公司需通过健康险产品赋能,推动储蓄类业务的协同销售。”中再寿险高管在受访时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IFRS 17会计准则”即将落地的背景下,保障类产品对寿险公司财务指标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在财务指标重塑下,保障类产品价值提升,这一趋势也符合全球寿险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不过从数据来看,寿险公司对健康险的战略重视度仍有待提升。2025年1~5月,人身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2797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健康险业务收入3879亿元,同比仅增长0.9%。有机构人士坦言,尽管健康险对寿险公司至关重要,但当前业务占比仍较低,战略重视程度需进一步加强。
在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渠道的深度渗透正重塑健康险的行业格局。随着健康险销售向线上渠道倾斜,兼具消费属性与高杠杆特性的产品更易激发公众自发购买需求,形成“保障意识觉醒-线上消费-需求深化”的正向循环。《中国互联网保险发展报告(2024)》显示,随着普惠保险和健康保险的政策利好,互联网健康险产品将是重点发展方向。该报告预计,未来5年互联网健康险增速为15%~20%。
医疗险“逆袭”重疾险
健康险一般由重疾险、医疗险、护理险、失能险等细分险种构成。据业内人士透露,重疾险和医疗险目前占据着健康险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从国际经验看,成熟市场医疗险占比普遍达60%,当前,我国2024年医疗险在健康险中占比已接近50%,医疗险正上演对重疾险的“逆袭之战”,有望成为健康险市场新的增长引擎。
谈及医疗险的发展势头,中再寿险高管在受访时指出,医疗险取代重疾险成为健康险核心,是“需求驱动下的必然结构变革”,这一进程或在未来2~3年内完成。“从国际经验看,医疗险始终是健康险市场的需求核心,我国此前因医疗险发展滞后,重疾险一度承担了费用保障的替代功能。”
在业内人士看来,预定利率下调等背景之下,市场不断的炒停售行为,已让重疾险市场趋于饱和。2015~2016年,百万医疗险的出现标志着商业医疗险真正切入“解决医疗费用痛点”的赛道,逐渐改变了重疾险一险独大的健康险市场格局。
“相对来说,医疗险有更好的发展基础。”在阳光人寿相关负责人看来,医疗险属于刚需产品,不管什么年龄阶段的人群都有看病和医疗费用补偿的需求。经历了百万医疗、惠民保等爆款产品后,在医保商保融合、DRG(疾病诊断分组)和药品集采等多重因素刺激下,医疗险正在加速转型,有向中端医疗和次标带病医疗发展的趋势,已形成一定共识。
从近年的承保数据来看,医疗险新单件数和保费稳步增长,大量客户转向性价比高且刚需的医疗险产品,健康险业务结构发生显著调整。除传统医疗险外,细分功能型产品正成为新的增长极,其中护理险与失能险的总保费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业内人士分析,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慢病发生率逐年上升,护理险的需求持续释放——其可解决老年人因疾病或意外失能后的护理费用补偿问题;此外,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的探索已逐步展开,该类产品聚焦疾病或意外导致在职人员失能后的收入缺口,通过持续性保险金给付实现补偿,因产品杠杆较高,对职场人群形成较强吸引力。
中再寿险高管指出,这类功能细分产品的出现,正逐步瓦解重疾险“功能模糊”的市场定位。数据显示,成熟市场中失能险与长护险合计占比达35%,而重疾险仅占5%。当前国内市场已呈现相似趋势:消费者保险意识提升、信息透明度增强叠加互联网赋能,保障效率更高的细分产品正加速替代传统综合型险种。
谁将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近年来,作为主力险种的百万医疗险面临增长瓶颈,保险公司正通过升级产品责任打响存量市场“保卫战”。
在DRG付费改革背景下,行业加速调整健康险策略以契合现有医保政策,通过增加产品吸引力与性价比抢占市场。部分百万医疗险新增外购药报销、公立医院国际部/特需部及私立医院费用覆盖等责任,逐步向平价中端医疗险转型。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中端医疗险的增长主要依赖存量客户资源的结构性转移。即便中高端医疗险尝试将DRG付费缺口纳入保障范围,商保赔付仍受公立医院用药限制。业内人士呼吁政策明确商业保险定位,加大对医疗险的支持力度。
此外,经济下行压力下中端人群支付能力下降,进一步制约中端医疗险的规模扩张。
阳光人寿相关负责人提到,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医疗和长期护理需求较多,可开发综合保险产品,提供一站式服务。要加强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的生态打造,与线上问诊、电子处方、远程医疗等便捷的线上服务结合,提升客户感知。将健康检测、疾病预防、康复管理等服务整合到保险产品中,帮助客户主动管理健康,降低发病率和赔付率。
老年人群、慢病患者等“非标体”的保障需求,正推动行业从“保健康体”向“保带病体”转型。据保险机构数据,2024年带病体保险市场规模已突破120亿元,较2023年增长50%,预计未来5年有望发展为千亿级蓝海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市场90%的“带病体保险”实为健康体与带病体共济的百万医疗险,真正的专病保险产品仍供不应求。业内普遍认为,数据开放共享是保险公司实现健康险精准定价与风险评估的关键。由于数据积累与经验不足,专病保险常面临定价偏高或带病体承保难等问题。
万亿级健康险蓝海已启幕,中高端医疗、带病体保险等能否成为新的增长引擎,仍需行业进一步探索。当医疗险以破竹之势重塑市场格局,带病体保险在数据荒漠中拓荒,行业既需要产品创新的“利器”,更需生态重构的“远见”。2025年,突破万亿元只是新起点,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在规模增长中筑牢保障根基,让健康险从商业数字转化为民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