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没有提到过我的保险经历。
别看我现在从业于央企保险的服务拓展部,我的第一个保险身份可不是从业者,而是保险老客户。
我的第一张保单,的确是人情单。被邀请参加酒会,听主讲人讲述保险产品,保费可以接受、产品也还接受,顾虑情面,没有明白功能,便签字成交了。那会最核心的考量,从业的这位阿姨,应该有业绩需要,产品不觉得反感,那就支持一下她。
后续,又发生了银行账户变更,从存折改变为银行卡。忘了保险,次年的保费没有交上。第三年突然想起来保单,主动办理续保(实际上保单已经因未及时续保,效力中止,我办理的手续是复效),继续拥有保单权益。
接下来有了第二次配置保险的经历。孩子出生了,业务人员又来了。为我分析了重疾险,我有了点理念,商量了缴费计划,再次签字成交。
我确实想要给孩子有保障。很多父母,在为子女考量的时候,积极性比较高,在为自身考量的时候,就没有那么热衷了。这是为人父母身上的责任,对子女无私的爱。
拿到合同,发现了问题。
我是认可重疾险责任的。可以理赔的病种,还相对是比较严重的,我不会认为我交了保费保单就得什么病都管。理赔的范围与保费是匹配的,如果是更高的保费,我猜我那时候也不会投保,毕竟对保险理解太浅了,受限于对保费不能高的想法。
不是病种认知上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签字的文件,材料写明得是缴费期10年,而拿到的合同是20年,年缴保费并没有变化。这,意味着我要付出当时金额双倍的保费!
就此事,我是有不满的,而最终没有去计较。我猜是那位阿姨失误了,不计较是考量到保费与保额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是为了孩子有保障,作为妈妈,我愿意为孩子的未来承担这份保费计划。
这两件事,就是我作为客户配置保单以及后续发生的事。体验感是不好的!
比较魔幻的事是,后来我的从业决定,竟也是因为无后续服务的复效手续和后来这一张被骗的保单引发得。